要说在百花潭公园各园中哪个雅致宁静中又不失灵动,自然非川派盆景园莫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大千世界的无穷意境,而盆景正是将大自然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巧妙浓缩于盆钵之中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花潭公园川派盆景园去了解关于“川派盆景”的前世今生。
溯源:源于汉 盛于明清
川派盆景发源于东汉、盛于明清,其以山草、树石构成景观、表达心志,至清末民初形成风格、流派。它以其独特的技法体系、造型风格,成为中国盆景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五大流派之一。1979年,成都文管处发掘的东汉墓中,曾出土一配有木雕荷花的条形土陶盆,这也是成都地区现存最早的盆景物证。
川派盆景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正是盆景的两个大类。川派树桩盆景,古朴、虬曲,效法于蜀地千奇百怪的植物形态;川派山水盆景则有着高、悬、陡、深的特点,亦是对四川神奇自然风光的再现。
▲山水盆景 《雄关漫道》
▲树桩盆景 《守望》
成都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盆景之乡”。相传五代时期,孟知祥随员梅氏退隐之后,与其子于成都西郊置地植梅,以棕绳仿画意捆缚梅枝,使其蟠曲多姿,由此首创盆景蟠扎技艺。
南宋时期,陆游在诗作《假山拟宛陵先生体》中描绘了制作盆景的过程:“叠石作小山,埋瓮成小潭。”在亲手打造的这一方天地中,他甚至产生了一种“或恐庐山南”的错觉。
浙江人、南宋名臣王十朋有一首题为《剑南盆景》的诗,讲述他得到的一方远来自蜀地的盆景:“山中丘壑如金谷,笔下波澜陋石渠。我有千峰藏雁荡,擎天一柱插空虚。”诗中金谷,为西晋富豪石崇之园林,石渠则为西汉皇家藏书、讲经之处,二者皆以堂皇、精美著称,但在诗人眼中,它们都不如案桌上的千峰耸秀更让人心旷神怡。
到了清末,每年农历正月廿五,青羊宫都举办花会,来自成都周边的盆艺者、花农及爱家们都会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盆景,从四面八方赶来展示、品评、销售。
一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川派盆景的发展都还比较兴盛。其间,在一批文人和玩家的推动下,山水盆景兴起,盆艺家们开始与画家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主题性的作品。1959年陈毅元帅在一次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游“川派盆景园”
感受“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的艺术之美
说回百花潭公园,里面的川派盆景园始建于1983年。在大约2000平方米的园区内,亭台、回廊之间,陈列着近千盆形态各异的盆景。以罗汉松、贴梗海棠、银杏、茶花、杜鹃制作的树桩盆景,以龟纹石、钟乳石、砂片石、云母制作的山水盆景,在白墙黛瓦的映衬下,显得别有韵致。
▲大型山水盆景李宗玉先生作品
室外盆景展区常年展出盆景作品123盆,以山水、树桩盆景为主。其中一组大型山水盆景是由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盆景大师李宗玉先生,在八十年代初期制作完成,主要运用四川特色石材沙积石制作,气势磅礴,丰姿万千,体现了巴山蜀水的独特风格。
▲百年罗汉松
另一个大型罗汉松树桩盆景,树龄有近百年历史,树高2.8米、直径近30厘米、冠幅2.4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保存至今,造型保存完好,长势良好,充分体现出川派盆景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室外盆景展区还保存有陈开钦、邹秋华、杨永木、雷自然、何子元等川派盆景大师大师作品。
在川派盆景科普馆,内含川派盆景发展的历史沿革、各个历史时期川派盆景的主要代表人物、川派盆景在全国获奖的部分作品及盆景艺术研究、对内外技术交流、研究成果、部分盆景工作者的手稿、著述等几大主题展区,对川派盆景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做了清晰的介绍,并陈列有川派盆景的珍贵史料,成为川派盆景文化科普交流新场景。
百花潭公园作为以川派盆景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一直将弘扬川派盆景文化为己任,致力推动盆景产业化发展,增进成、德、眉、资等地区乃至全国的盆景艺术共同发展。2017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成都培训基地在百花潭公园挂牌成立。
▲百花潭公园将盆景元素融入公园造景
公园常年组织举办各类盆景展览及盆景相关活动,并将盆景融入公园整体景观布置,为川派盆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至2023年,成都市共计举办市级盆景展览24届,其中大部分在百花潭公园举办。
▲第24届盆景展现场
盆景之所以为人痴迷,不仅在于它的精致、奇巧,更在于它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与审美,凝聚了世代川人的性格、智慧、审美情趣,是成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也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第24届盆景展金奖作品《剑峰凌波》
若想寻一处清幽之地,不妨就到百花潭公园川派盆景园,欣赏虬曲多姿、典雅清秀的川派盆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