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主办、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承办的第三届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成果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上透露,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正在培育研究发光植物,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昆虫荧光素和人工合成的生物素基因导入其他植物体内,使其产生较强的荧光或发光效果。未来,科幻电影场景,或将照至现实生活中。
依托丰富植物资源创新
已合成发光人工染色体
“这是全新的尝试。”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发展科科长黄靖琪介绍,目前正对佛甲草、大滨菊这些观赏性草本植物进行诱导育种,未来大家可能看到科幻影片里的梦幻场景在成都的城市街头出现。
目前,成都市域共有高等植物233科1412属44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种,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花卉自主选育创新品种少、市场占比低等问题。在黄靖琪看来,破题还需扩宽植物研究新领域。
就在今年,“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已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构建了一条包含黑暗诱导表达系统、蓝色和绿色发光基因以及多植物转化系统的发光人工染色。
“这项研究将为我们培育创制稳定发光、发光颜色多样、发光时间可控的都市发光观赏植物提供更多可能,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光感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新的平台,为推进资源价值转化提供更多创新动能。”黄靖琪说。
加强乡土特色花卉开发
报春新品种弥补冬季花卉空缺
据了解,2023年是“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成立的第三年。今年5月,被成都市民误认为是“假花”的二环路高架桥“网红”月季,正是在“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桥梁和孵化器作用下,经由专业团队筛选所得。
除了扩宽植物研究新领域外,近年来,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还在不断加强本土特色花卉的开发与利用。通过系统性深入研究,已让蜀葵、川赤芍、小报春、太平花、白及等特色植物出现在了成都街头。
“植物其实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家可以通过花,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在地文化。”黄靖琪介绍,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历史极端逆境考验仍能生存和健康生长的植物,具鲜明地域和文化特色,是地域性景观形成因素之一。
以极具代表性的乡土特色花卉小报春为例,其中“蜀红”“傲冬”“粉沉香”3个品种已于今年4月获国家林草局授权新品种权,也是全国首例报春花属授权。此外,“瑞雪”“飞羽”“胭脂蜀”3个小报春新品种已向国家林草局提交了新品种权申请。这些新品种具有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花期长、生态幅广等多项优点,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小报春的花期在12月到次年4月,刚好可以弥补国产冬季花卉比较匮乏的现状。”黄靖琪介绍,报春花属的研究成果突破了我国报春花卉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种占领的“卡脖子”难题,也为川花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未来将继续促产促研,让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投入到四川乡土花卉植物的发掘和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