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区别于北方园林的恢宏气派、江南园林的精巧秀丽,植根于西蜀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积淀,发展出了独特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类型上分,西蜀园林大致可分名人纪念类、寺观类、祠庙类、陵寝类、衙署类等。其中的名人纪念园林以纪念名士为主题,比如杜甫草堂、望江楼、罨画池等;陵寝园林则因先贤陵墓而建,比如望丛祠、武侯祠;衙署园林则以摩诃池为代表。
摩诃池
摩诃池位于成都市中心,自 2013 年发现隋朝人工湖遗址以来,迄今已发现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摩诃池是现知中国西部最早的皇家园林。公元589 年隋朝建立,杨秀被封为蜀王后修建王宫,取土处积雨水而成湖泊。据唐人卢求《成都记》载,有天竺僧人见湖泊而称叹道:“摩诃宫毗罗。”“摩诃”即梵文里的大,“宫毗罗”为龙,僧人是说,“如此广大的水域,应当有龙”。僧人一句感叹,摩诃池因而得名。
隋灭唐兴,皇家禁苑变成文人墨客的游宴胜地。杜甫就曾陪同草堂的资助者严武在此游玩,写下《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一诗:“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从诗中看得出,摩诃池里有鸳鸯,也有白鹭,这些水鸟甚至因为靠得太近被船触碰而惊起。
刚开放的摩诃池遗址公园 摄影 萧世龙
女诗人薛涛则陪伴先后任剑南节度使的武元衡、韦皋荡舟摩诃。《北梦琐言》记载:“韦皋镇蜀,常饮于摩诃之池。”而武元衡则留下了“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的诗句,以表达流连忘返的心境。另一位也当过剑南节度使的高骈则写道:“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能让一代名将“醉青春”,足见摩诃池的魅力。
前蜀皇帝王建在修筑皇宫时,将摩诃池纳入皇宫,并重新取了一个有皇家气派的名字“龙跃池”。其子王衍即位后,在亭边修筑亭台楼阁,范围广达十里。后蜀时期,湖面扩大了一倍,达到上千亩。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摩诃池宋代遗存有房屋基址、排水沟、砖砌水井、地缸等民用设施,宋时摩诃池已有部分变为居住区域,风光不再,难怪陆游会作诗叹惋:“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
前蜀、后蜀和明代,摩诃池都是皇家园林。明代的蜀王宫就建在填平的摩诃池上,而其西南仍保留了部分水域,作为王府后花园。闽中才子曹学佺曾在蜀王府花园见识过当时四川最负盛名的牡丹“鱼血红”,并写诗记述道:“水自龙池分处碧,花从鱼血染来红”。
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摩诃池变得残破衰败,后来则彻底消失。如今,在遗迹基础上修建的摩诃池遗址公园已经对市民开放,千年摩诃重新焕发生机。
望江楼
西蜀园林常以梅、竹、荷花等植物进行装点,这在名人纪念园林中尤其突出。其目的不仅是让环境显得清幽宜人,而且往往以有形言无形,彰显所纪念名人的内在人格。西蜀园林也因为这些有寓意的植物而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望江楼就以竹闻名,它是因为诗人薛涛而修建。唐代时,薛涛取浣花溪水制薛涛笺而传之后世,历朝历代皆加以仿制。到了明代,因水质原因,蜀王府制作薛涛笺的工坊迁到锦江边上的码头玉女津,即今日望江楼处。此处有一古井,井水清冽,便用于制作薛涛笺。久之,此井便被视作薛涛当年制笺处,井也被称为“薛涛井”。清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在井旁立碑,上刻“薛涛井”,后人便来此缅怀薛涛,因而渐成名胜。清嘉庆年间,此地已有纪念性建筑。光绪十二年,成都乡绅募款在此修建崇丽阁,三年后建成,即今日望江楼公园之主体建筑望江楼。
薛涛爱竹,有咏竹寄怀诗多篇。著名的《十离诗》中便有一篇《竹离亭》:“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酬人雨后玩竹》同样以竹喻人,所谓“虚心宁自持”“苍苍劲节奇”。
今日望江楼公园 摄影 何大江
望江楼公园因薛涛而建园林,也因薛涛而植竹造景。公园内目前有 30 属 270 个品种的竹,如佛肚竹、观音竹、罗汉竹、鸡爪竹、琴绿竹、粉箪竹、人面竹、水竹、天明竹等,共计近 5000 丛,是全国竹子品类最多的公园。
1928 年,因薛涛而建的此处景观正式开辟为“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园”。1953 年更名为望江楼公园。1984 年,一座高达 3 米的汉白玉薛涛像竖立在薛涛井旁。幽篁之中,薛涛神态自怡,似又觅得佳句。
罨画池
罨画池位于成都崇州市,是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罨画一词在古汉语中并不罕见,唐代诗人秦韬玉即有诗句:“山入江亭罨画开。”清代纳兰性德《浣纱溪》则云:“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明杨慎《丹铅总录·订讹·罨画》云:“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
罨画池园林最初无池,唐代是蜀州州署的郡圃,同时充作驿站,称“东亭”,因此蜀州地方官员常在此待客。与王维、杜甫皆有交往的唐代诗人裴迪任蜀州刺史时曾跟杜甫在东亭送客,杜甫因此留下了“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的诗句。“官梅”二字就点出了东亭当时的衙署园林性质。
罨画池 摄影 何齐铁
由亭变为湖,则始于北宋时江原县(今崇州江源镇)县令赵抃在此园凿罨画池。赵抃是一代名臣,在《宋史》中与包拯、吴奎等名臣同传。赵抃在江原县干了很多好事,比如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而开凿罨画池,则是修渠时的顺带之举。开凿湖池时挖出的土石在池中堆砌成岛,再添一景,确为一举多得。
赵抃之后数十年,苏东坡族孙苏元老在崇州为官时继续营建。此时的罨画池造景有溪泉湖瀑,建筑则有亭台楼阁,已具园林大观。
陆游出任蜀州通判时,就居住在罨画池南岸的恰斋。在蜀州为官期间,陆游写下 30 余首与罨画池相关的诗,其中有“罨画池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青苹叶动知鱼过,朱阁帘开看燕归”之句,将夕阳下垂钓、鱼儿游动荡起涟漪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正是有了这些名人的加持,罨画池渐成西蜀名园。宋代以降,官方对罨画池的修葺多以赵抃、陆游立意,建筑、景点也大都采用跟赵陆相关的典故或诗文命名。
罨画池因此由衙署园林演变为名人纪念园林。现存的罨画池建筑大多建于清中后期,由环池建筑群、陆游祠建筑群和崇庆州文庙建筑群三部分组成,湖面和面积 1.5 万平方米。
陆游祠建筑群位于罨画池东南部,原为纪念赵抃、陆游两人的赵陆公祠,1982 年修复后改为单纪念陆游一人的陆游祠。建筑自西向东沿轴线布局,梅馨千代(过厅)、香如故堂(序馆)、放翁堂(正殿)都让人联想到爱梅如痴的陆放翁。
环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琴鹤堂庭院建筑群,“鹤琴”二字来自赵抃“一琴一鹤”入蜀任官的典故——赵抃一生清廉,不治家产,由蜀道经剑门关进入蜀地,随身仅带一鹤一琴。琴鹤堂庭院建筑群是罨画池全园的精华之处,步移景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单听这些建筑的名字——问槑山馆、瞑琴待鹤之轩、半潭 秋水一房山、风送花香入酒卮、水面风来菡茗香、野趣亭、飞虹桥、云墙曲巷——其风雅可知。
就年代而言,罨画池是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这更是其不可复制性。
桂湖
桂湖所纪念者,是号称“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
桂湖原为杨升庵青年时在故乡的居住和读书处,杨升庵曾在此饯别友人,写出名诗《桂湖曲送胡孝思》:
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
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
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
明月如怀君,怅然何时辍。
杨慎写诗之时,湖尚无桂湖之名,湖之得名,却正是因为此诗。
桂湖是名人纪念园林,然而究其起源,同样也是衙署园林。桂湖最早开凿于蜀汉刘备称帝时期,因为组织凿湖溉田者为“中卫常”,故称卫湖。当时的卫湖位置在亭长的办公场所邮亭之旁。隋开皇十八年,置兴乐县,邮亭所在为县城南,故称“南亭”。蜀汉的亭长是基层官员,负有缉盗和管理官办驿站的职能。
到了初唐,驿站的功能传承了下来。宋代的官办驿站功能更加完善,此处便被称作“新都驿”。官吏赴任、卸任途中于此歇脚,飞马传文书者于此换马,因为接待公职人员,“新都驿”具备了园林雏形。
桂湖 摄影 曹劲松
杨慎 1488 年生于京师,长于京师,1507年19岁时方才因参加乡试而第一次回到故乡。这次回乡,杨慎在新都待了九个月,亲手在宅旁亦即湖旁植下数十株桂树。为什么要种下桂树,固然是因为个人喜欢,桂花自有高洁之意,而除此之外,桂花在传统文化中还有极其特别的涵义——丛桂飘香、蟾宫折桂都象征着登科。而杨慎在这次乡试中果传喜讯,列全省中举者第三名;四年后,更是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桂湖也因为湖边的状元郎、大才子而名满天下。
清乾隆四十四年,四川布政使查礼在状元街杨升庵故宅前建“状元坊”,以教化风俗。道光十九年,仰慕杨慎的新都知县张奉书在湖边建立升庵祠,并倾力将桂湖打造成胜景。湖的东岸坐落着升庵祠,这是桂湖的主体建筑,设升庵殿。殿内供奉杨慎及祖、父、叔像,殿外则是亭台楼阁、湖光山色。而枕碧亭、交加亭等园林建筑,也是在这一时期修建,从此桂湖转变为纪念性园林。
园林内佳景,以“桂湖八景”为最,称“连理古藤”“交加伊人”“杨柳楼台”“天然图画”“荷塘月色”“翠屏亭亭”“古城问津”“丛桂留人”。
水光潋滟的桂湖水域 30 余亩。湖内两顷荷花,红绿掩映;岸上万株金桂,奇香扑鼻。盛夏与金秋,皆有美好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