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构想。“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
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这一构想,融合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园林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深刻的思考。
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形成对山水的崇敬与热爱,在山水之间建城市,并在城市之中布置风景,形成了园林。
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的成都,发祥于群山围绕的蜀地中心,两江环抱,形成见山望水的城市格局。密布的水网哺育了川西林盘,形成了川西民居和川派园林最原始的形态。自建城起,成都就镌刻着山水城市的模样。
2018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跨越千年,山水城市到公园城市,如何一脉相承?
“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曾位于成都城中心的人工湖摩诃池,于隋朝筑子城时初现,在唐代成为成都著名的旅游景区。摩诃池的水波折射着盛唐成都的惬意时光。
对湖的执着,成都人传承至今。早至摩诃池、桂湖、百花潭等,近至青龙湖、南湖、江安湖、锦城湖……兴隆湖,位于天府新区科学城,4500 亩水域碧
健身的年轻人、约会的情侣、嬉戏的孩童……在兴隆湖边尽享安逸的天府生活。除了供市民休憩,兴隆湖更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价值。而在兴隆湖周围,密布着超 200 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技巨头,兴隆湖已然化身成都决胜世界科创浪潮的壮阔舞台。
明代邹迪光曾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钱学森院士山水城市的构想,正是基于中国古代山水园林文化的熏陶。古时的成都,官方或民间都营建了不少园林景观。借锦江水景而建的望江楼,始于清, 建成之时成为整个成都城最高的建筑,望江楼公园成为成都重要的“水口园林”。
锦江串联时空。2019年7月,《锦江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成都,翻开了因水“再”兴的篇章, 锦江进入3.0时代。锦江公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圈地营造的公园,而是依托贯穿成都的48公里锦江沿岸,以水为脉, 对滨水区进行系统更新推动旧城更新升级。
《锦江公
林盘聚落的历史演化极为久远,西晋左思《蜀都赋》有云,“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梬楟。”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开创了古蜀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先河。以杜甫草堂、武侯祠、新都桂湖等为代表的川派古典园林典范都具有明显的林盘风貌,其风格自然古朴、清秀文艺。山水城市的特点是“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 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
已然融入成都市民日常生活的绿道体系,不仅仅充当绿化、风景的作用。运动、休闲、看书……在公园城市成都, 绿道的生态价值也在悄然向经济价值转变。
从草堂望向窗外,黄鹂高歌,白鹭翩翩,千年雪岭熠熠生辉。今天的草堂已然不是杜甫当年居住的模样,但诗圣的精神园林,如今仍被成都人延续。
古往今来,园林作为不同地方人们的精神家园, 体现着中国广袤国土的多样风情,也与所在地域的山水风光相映成趣。
对城市建设的传统构想,体现出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的有机融合。而公园城市,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 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升华, 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从川派园林到公园城市,我们感受到成都永恒的、以人为核心的营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