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带你看世园|让植物馆在公园城市永续生长
2024-04-09
来源:成都东部新区
作者:卢平

2024成都世园会即将如期而至,在龙泉山以东的广袤土地上,一座座融合艺术与自然的建筑已经在世园会主会场拔地而起。我们将邀请主会场核心场馆、景观桥等重要建筑的主创设计师,再次走进世园会主会场,带我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感受建筑背后天马行空的设计灵感,见证公园城市再现二十四城芙蓉花开的锦官盛景。

植物馆2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植物馆 摄影:郭磊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30万种,生长在中国的有近3万种,其中四川占了三分之一。以园艺盛会为媒介,我们想借植物馆向世界展示公园城市的生态之美,传递绿色发展和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场景。


作为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国际园艺展区的核心建筑,植物馆以植物作为空间和展览的核心,旨在为珍稀植物生长服务打造一个珍稀植物的家

设计师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翟长青

今天,我们将跟随植物馆的设计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翟长青的视野,去看看世园会里,这座从大地破土而出的植物馆。


从大地破土而生的三颗种子


从接到植物馆的设计任务时,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让成都世园会的植物馆有别于历史上诸多的植物馆、温室馆,让世界记住成都。


翟长青谈到,植物馆中,植物是空间和展览的核心,但同时植物馆还应具有多重使命。既要展望未来人类栖居场景,又要结合公园城市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畅想未来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因此,设计概念既要与植物相关,简单易懂;又要能够引申多重寓意,以小见大。

植物馆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植物馆 摄影:郭磊

在对比了根须”“叶脉”“春笋等几个概念之后,设计师回归于植物最朴实的本质——“种子。种子,是植物生长发芽的生命起点,也暗含着探索未来栖居方式的开端,更代表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态关系之始。种子也意味着潜藏土地、破土而出的力量和希望。


2022年初,翟长青和设计团队前往世园会主会场考察,绛溪河绿色生态廊道的浅丘地貌令设计团队惊喜不已。植物馆的基址上正好有一个下沉的洼地,恰恰与种子破土而出的设计思路完美契合。


在尊重场地现状、建筑融于自然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充分顺应地势布置建筑、林地与水体,将三颗成倍放大的种子嵌入大地,扎根泥土,完美融入周边景观和场地环境。建筑接了地气,植物馆像植物一样具有了生命感。


一部穿越时空的植物诗歌


植物,作为展馆中故事的主体,是植物馆的核心要素。


本届世园会植物馆打造了序馆、温室馆、体验馆三个主题展馆,设计师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珍稀植物演变历程的研究,提取生长历程和传播路径等素材,以国际园艺发展为背景,以全生命周期为线索,设计出以植物自身的故事为主题的展陈策划,组成展览空间的组织序列,讲述一曲浪漫绿森的雨林恋歌,一部浓缩植物精华的科学诗歌。

温室馆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植物馆主题展馆——温室馆

在温室馆,这颗最大的种子内部,光叶珙桐、大树杜鹃、南方铁杉、香果树等珍稀植物以及四川特色植物已经栽种完成。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相互交织,热带植物与温带植物和谐共生,阳光透过建筑顶部半透明的膜照进丛林,光影在叶片与枝干之间流转。穿行其间,仿佛游走在庞大的植物王国,经历一场梦幻奇妙的珍稀植物认知之旅。


热带植物要生长在成都的气候中、土地上,少不了绿色科技的加持。翟长青介绍,建设内部空间的打造运用了ETFE膜以及复合材料等科技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保暖,并通过节能低耗的技术手段,为珍稀植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打造绿色、低碳、科技、生态的植物之家。

植物馆室外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植物馆室外

视线转向室外,灯台树、枫杨、榆树等乔木,麻竹、慈竹、紫竹、琴丝竹等竹类,搭配着山茶、连翘等灌木以及玉簪、佛甲草、矾根等草本植物,在阳光下扎根生长。在室外,我们栽种大量的竹子形成景观节点,让游客能感受到浓浓的成都特色和天府魅力。


让建筑在公园城市永续生长


成都,是公园城市首提地,世园会花落成都,也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植物馆内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植物馆室内

成都世园会将是一届永不落幕的世园会,我们也期待着植物馆能在会后发挥更多的建筑功能和文化功能。翟长青说,早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就对植物馆的会时会后功能转换进行了长远的考虑。


据介绍,会时,植物馆是珍稀植物的展示空间,同时以花艺餐厅为核心的沉浸式植物餐厅也是展览尾声的一大亮点;会后,植物馆将转换为以网红打卡为特点的森系婚纱摄影场馆,同时还兼有VR数字展示和植物研发功能。


如同植物一般,植物馆这座独具特色的建筑正从成都东部新区的土地中破土而出、永续生长,融入公园城市的建设之中,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