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公园城市”丨从公园到世园,成都城乡融合的“花开时节”
2024-04-19
来源:界面新闻

频繁进入“国际时间”,使成都对外开放的“会客厅”人气愈发高涨。

2023年大运会“花开”“花落”于成都,虽然盛会结束,但世界目光仍然逡巡于成都,如今,成都的形象更“气象万千”,从东安阁西望,可见百公里外的西岭雪山、300公里外的贡嘎雪山、超7000公里的城市绿道点缀成都各个角落;向东望,则是一山连成渝两翼的公园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3633亩世园会主场馆坐落龙泉山下,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协调互补、城市文明与自然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加快形成。

1

▲丹景台 图源:成都发布

这也彰显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底层逻辑:既要注重绿色生态价值,也要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实现与人民共建并共享的有机循环,生生不息。

如今,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即将开幕,不同风格、不同理念的生态文化汇聚于龙泉山下,咬定“绿水青山”,展示公园城市“生态美”、城乡结合“新路径”、高质量发展“动能劲”,继续讲述欣欣向荣的成都故事。


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全球绿色发展将刻上成都印记

一届世园会,可以构建起外界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生活情趣、人文精神的文化识别体系,也为世界生态文明互鉴合作搭建了对话平台。值此盛会,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造的室外展园都在向人们展示世界各国园艺特色及各自对于生态建设的不同理解,作为主办方,成都更要突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理念。

相较于其他主办城市传统的规划模式,成都在场景搭建上格外注重绿色低碳空间的营造,更注重人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共鸣,也更注重场所的多元服务和内生活力,以“公园城市,幸福成都”为主题,始终坚持“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三大原则,这让人们更容易形成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产生与城市更深的羁绊。

成都是历届世园会承办城市中首创编制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城市,其主场馆巧妙引入湖面低温度新风,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让建筑能兼顾夏季遮阳与冬季集热,减少运维能耗,其他各场馆则分别采用小型空调系统、光伏玻璃、复合材料保温墙体等新型绿建技术,从而实现降低碳排放的总体目标,营造绿色低碳生态园区。

2

▲成都世园会主会场

世园会的举办、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与“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一届成功的世园会,也不仅仅在于对城市发展的构思、绿色低碳的重视,也在文化内涵的传递、艺术品位的展现,对于成都来说,更应体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下匠心匠艺的态度。

世园会举办期间,主办方将重点组织“非遗进世园”“艺术进世园”等活动,专门搭建非遗及文创展区,展示展演展销蜀锦蜀绣、漆艺、竹编、川派盆景等成都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交响乐、民乐、古琴清音、戏剧曲艺团队和街头艺术表演团队,在园区开展文艺演出及街头艺术表演,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成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3

▲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核心场馆锦云楼

“芙蓉阙”迎接八方来客、“锦云楼”尽观盛唐气象、“神鸟衔花”点睛公园城市、“三环交织”彰显蜀风蜀韵……山水之间、楼阁之上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风雅与浪漫,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古蜀文化内化到世园会的总体规划、园区建设中,充满了时代与地域的烙印和特点。

以锦绣山川为底色,以璀璨文化为底蕴,更兼容了“绿水青山”“绿色低碳”“以文化人”“美好生活”等多元价值要素,世园会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栋建筑、每一场活动都可以是展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理念的基础纽带,也是微观视角下人们对“公园城市”理念与内涵最直观的感受。

同时,世园会的举办让成都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正如奇幻电影《梦幻之地》所讲述的一样,一个农场主把自家玉米地改建成了一座棒球场,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神秘的声音指引他:

你建好了,他就会来。


园城融合,永续利用:高质量发展的城乡融合新路径

早在规划之初,“园城融合,永续利用”便是成都世园会的设计要点,不仅要建,还要让场馆在未来活下去。

后世园时代,所有景观绿地将会转化为世园公园,场馆建筑和配套设施将转化为公共服务建筑或产业孵化基地,主场馆综合服务馆连同前导广场将作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持续对市民公众开放,成都展园的核心建筑未来也将成为东部新区的婚姻登记中心。

4

▲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植物馆

依托世园会构建的开敞公共空间,转化为城市的重要公共活动载体,承载文化艺术、运动教育、公共避险等社会和城市功能,塑造出园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并撬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成都东部新区管辖面积为870平方公里,多是待开发区域,最初,世园会主场馆所在地也是一片依山傍水,环境优质,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区域,借以世园会产生的城市链式反应,辅以跟进的交通设施、高标准的新城规划,激发城市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效应,制造后发优势,更让这片新城的产业升级、投资价值倍增。

众所周知,只有强大的基建能力才能提供完善的城市硬件,只有高度的城市化水平才能推动资本和技术流向乡村,世园会的举办是难得的城乡融合发展契机,通过展示园区的发展计划、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政府能够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政企合作,共同打造多方共赢的城市发展新局面。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成都东部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投资、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为成都全市第一,2023年全年,东部新区实施重点项目281个、总投资2383.9亿元,世园会主场馆附近的三岔TOD核心区配套道路等21个功能性项目建成投运。

5

▲成都东部新区城市核心区

投资本身就能产生GDP,为筹办世园会所进行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可显著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使城乡空间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实,这是对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重大意义所在。

依托世园会这一资源,城乡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越来越弱,协调与互补性越来越强。未来,新区将按照园城相融的思路,布局公园大街商业街区和未来社区,发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在三岔湖、丹景台、三鱼萌狮文化村等景区景点推出天文观星、湖畔休闲、观鸟研学等130余个特色场景并形成联动,植入文化艺术、教育运动等元素,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与成都接轨,并最终改变人们对城乡空间的心理认知。

目前,东部新区的生态价值正在向社会价值、人居价值、产业价值转化。借助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流量优势,串联周边旅游资源,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根本性跨越,为城市带来园艺产业、户外运动等全新要素,逐渐变身为功能复合的城市活力中心,完成“物质、行动、意义”的三重融合,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城乡融合新路径。


延长“花期”,培育活力:国际视野推动“朝阳”产业建圈强链

国际性展会本身就具有汇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技术流等效应,对于商业开发来说,会展设施是典型的引子和切入点,对具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贵阳酒博会对贵阳酒业的重要贡献、余姚塑料博览会促进余姚塑料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广交会对广州外贸中心地位的夯实……这些都是展会对地方具体产业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的典型案例。

具体到世园会,以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依托会展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昆明首次跻身全国十大热点旅游城市行列,花卉的市场交易量、现金流已连续25年稳居全国第一。

成都,从海拔最高的大邑县大雪塘(苗基岭)到海拔最低的简阳市界牌村,一高一低两头的海拔高度落差达5005米,作为全球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其花卉苗木资源自古以来便极为丰富,品种繁多。

6

从千年前的“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到千禧年后四川省首届花博会、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经千年花香熏陶的成都,其花木产业又持续经历大型会展活动的洗礼,规模不断扩大。近二十年来,成都城市绿地面积的不断拓展,风格更加多样化,公园城市建设又极大促进了花木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成都有花木品种1500多种,整体花木种植面积约90万亩,拥有26个花卉苗木专业市场、2000余家花店,建设出全国唯一花木类大宗商品交易所牌照的花木交易所,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花木年产值约130亿元。

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成都花木产业发展仍较为传统,未能顺势而为,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配合不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花木+”新模式尚未成熟,当下的成都花木产业,亟需国际新视野,谋动产业发展新格局,突破多重桎梏。

7

▲金温江博览园

依托世园会的举办,成都广泛开展花卉苗木供需对接会,积极调动花木人、花木协会、合作社的社会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引流,据了解,在温江举办的世园会的预热活动“2023年成都秋季苗木供需对接会”成果显著,签约总金额达到4.5亿元。协议涉及苗木的品种研发、生产、销售,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卉苗木供应商、60余家相关单位和企业、需求方共800余人参会,线上观看直播超过2万人次。

可以相见,在世园会持续的186天中,成都的花木产业、川西林盘、川派盆景技艺等独特资源将形成新的花木集聚产业面,为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道路。未来,整个产业将更科技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促进花木产业建圈强链,突出花木产业特色和规模效应,更加匹配公园城市发展需求,不断推动成都从花木资源大市向花木产业强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