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
2023-07-12

雨后成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二环高架上、三环路边、城市绿道旁,月季、三角梅等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和初夏的郁郁葱葱一起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幅随处可见的“花重锦官城”美景。万花盛开之美的背后,得以窥见成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数据显示,2022 年,成都实施花卉氛围营造、主题植物雕塑设置,推进城市道路、重要节点、重要片区园林景观品质整体提升,新增城市绿地 1800 公顷、实施鲜花氛围营造 110 余万平方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图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一幅幅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的大美画卷,将为成都举办 2024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的生动注脚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18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2 年 3 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对外公布,并将“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作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三大发展定位之一。

“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被寄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时代使命,这是基于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蓬勃发展活力、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

2018 年 2 月在成都首提“公园城市”概念以来,从建立“林园一体”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到系统推进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从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实施增绿项目一万多个……不止于花,成都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增绿添彩修园,厚植生态本底,持续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

“过去五年,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日益清晰,措施和行动更加有力,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人才引进、社区治理等多方面成效显著,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从“首提地”到“示范区”,就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系列实践得到充分肯定的证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的生动注脚。今年,成都将继续厚植生态本底,描绘公园城市美好生活图景:开工建设天府蓝网 300 公里;推动成都国家植物园落地;新建、提升改造各类公园 108 个,新建天府绿道 800 公里;启动第二批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新打造幸福美好公园社区 184 个;加快建设宜居 宜业和美乡村,不断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经过今年各个项目的推进,成都举办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更有底气。到那时,成都人民将真正实现“推窗望雪,开门见绿”,“公园城市,美好人居”的办会主题也将更深刻地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

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

五年来,成都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国之大者”,奋力书写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都篇章,让绿色成了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但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里,一切皆是流动的、无界的。同享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提速发展的当下,作为“车头”的成都,在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治蓉兴蓉各领域全过程的同时,如何联动兄弟城市的力量,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通过交通、人员、资金、技术等市场要素的一体化,推进成都都市圈逐渐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面。潘家华说,去年上半年他就率队深入成德眉资各地,调研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展。经过研究和观察,他发现,以前成都都市圈建设更多是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推进,尤其是通过行政力量促进区域协调。“从行政协调为主向市场自发融合转变,是成都都市圈建设过去一年来最为明显的变化。”

当前,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的 46.4%,常住人口占全省的 35.7%,是全省区域发展主引擎,而成都又是成都都市圈的主引擎。去年底,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其中,“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这对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年 3 月 9 日,《成都平原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这份规划包含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城镇空间、强化多层次区域协作等多方面内容。比如,《规划》提出,维育龙泉山森林生态系统,成都、德阳、眉山协同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统一实施分区管控。

从龙泉山放眼整个成都,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之间“蓝”“绿”交织,四川首个会议碳中和林就在其中。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负责人透露,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开展龙泉山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和潜力评估,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加快碳中和示范林建设研究……

总之,作为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成都平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成都都市圈的 4 个城市休戚相关。正因如此,成都都市圈从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建设等绘制一幅幅规划蓝图、落实一项项联防联控联治举措,通过优势互补共赢、信息资源共享、联动协同共商、生态环境共治,构建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共商、共治、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

推动成都由大城向强城转变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要义所在。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大计”,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愿景,到 2035 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建成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成都虽然是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但目前大而不强的特点仍然明显。”成都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最新要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潘家华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未来,成都要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实现由大城向强城转变。”

一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产业强则城市强,成都要突出绿色低碳引领作用,通过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 2500 亿元,签约重点项目 46 个,签约金额达 1469亿元,77 个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 255 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 101.6%。相关部门介绍,今年,力争完成全市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投资超 250 亿元,产业产值超 2600 亿元。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激发成都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转型,不断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生态上日益增长的需求,让优美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美好感受。公园城市所蕴含的绿色生态的城市环境、安逸巴适的生活氛围,不仅是成都的鲜明底色,也是成都吸引顶级创新人才、聚集未来产业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