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花卉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四川 ——四川省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3-07-13

四川作为我国花卉资源和生产大省,有野生花卉和传统名花 5000 余种,居全国第二。“十四五”末我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41%、“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三花并进”、公园城市、森林城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花园小镇的建设以及 2024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等利好,为我省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难得的机遇。

一、四川省花卉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省花卉生产面积近 300 万亩,年销售收入258 亿元,出口名列全国前列,盆花、鲜切花在国内外市场独领风骚。共有花卉市场 305 个,规模以上花卉企业 110 个,从业人员超过 32 万人,形成三圣花乡、都江堰问花村、绵竹市中国玫瑰谷、阿坝小金高原玫瑰、荥经鸽子花、达川乌梅山、平武平通万亩梅园、 药王谷、丹景山牡丹、眉山樱花博览园、瓦屋山杜鹃、新津花舞人间、金堂蜀葵等众多赏花基地及旅游景点,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缺少生产布局规划,各自为政发展,同质化严重,盲目性大;产业大而不强,花卉的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前后两端的生态链欠缺,尤其是深加工不足;科技支撑乏力,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极少,配套技术不完善,产品种类单一;经营主体少且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信息流通不畅,销售体系不健全,营销网络不完善;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缺乏行销全国叫得响的品种和品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专业人才短缺,组织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花文化宣传利用不够,消费潜力未能充分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提升。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现代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四川省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从业者结构。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统筹编制出台关于推进四川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按规划继续下大力气调整花卉产业区域布局和转型升级,改变产品数量上“供过于求”,产品质量上“供不应求”的状况,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突出我省花卉产业特色和规模效应,努力推动我省花卉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同时不断优化花卉行业从业者结构,吸引懂管理、善经营、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花卉科研生产经营者队伍。

2、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品牌打造,提升品牌价值。树立品牌意识,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气候特色、现有基础及发展特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生产,提升品牌”的思路,打造有区域文化、产品特色的花卉品牌,如以成都为重点的川派盆景品牌,以温江郫都为重点的植物编艺、精品小盆花和名贵花木品牌,以西昌为重点的鲜盆花、鲜切花、观叶植物品牌,以绵竹、小金为重点的玫瑰、月季品牌,以三圣花乡幸福梅林为代表的古桩蜡梅盆景、都江堰问花村为代表的梅花蜡梅品牌,以达州、平武、大邑为重点的果梅品牌,以渠县黄花、中江芍药、犍为茉莉、江油百合、大巴山蜡梅、南江金银花、甘孜阿坝茶菊等为重点的功能花卉品牌,以彭州为重点的牡丹、国兰品牌,以都江堰、洪雅为重点的杜鹃品牌等。努力打造本土特优精品,铸造“天府花卉”区域品牌,构建“区域品牌 + 行业品牌 + 企业品牌”的花卉品牌体系,利用“天府花卉”商标,提升产品品质、品牌价值,实现高效经营,提升四川在花卉经济圈的生态地位。

3、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花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首先,企业、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建立产学研花卉科技创新联盟,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合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第二,开展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合理利用,重点建设国家级芙蓉、梅花、蜡梅、牡丹、海棠、紫薇、兰花、蜀葵、杜鹃等四川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新品种选育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特、优花卉新品种,实现主要花卉品种国产化、本土化。第三,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良田良制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增产增效并重,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培育出符合国际花卉市场标准的高质量产品,推进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第四,加强花卉创意、特色编艺及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等研发与创新,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花卉产业提质增效。第五,加强对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效保障和保护育种家的权益。

4、培育龙头,以产业园区示范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省级现代花卉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聚集现代农业要素和人才等优势资源,合力打造若干诸如川派盆景、精品盆花、特色花木、植物编艺、花卉精深加工及花旅融合等在内的现代高标准花卉产业示范园区,扶优扶强一批本土中小型花卉企业,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花卉龙头企业,并对其在项目、资金、信贷、土地、税收、工商管理、技术、出口、物流、人才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倾斜,使之成为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科技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同时整合或兴建花卉协会、专合组织等,建立“科研院校 + 龙头企业 + 专合组织 + 基地 + 花农”的合作共赢模式,将“小而散”的小农经营模式整合成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合作化服务”的现代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从业者的组织化、 合作化程度,形成群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杜绝恶性无序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5、完善花卉市场体系,带动产业提质增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品正从轻奢品转变为生活品,消费场景也从特定化、节日化转向日常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花卉市场,逐步形成具备拍卖、批发、电商、零售(花店、花摊、专柜等)市场的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花卉流通体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建设好以郫都、温江等为重点的花卉物流中心和花木进出口集散区,打造全国一流的综合流通市场和充满活力、运行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带动西昌和城市近郊花卉基地的花卉市场体系,解决我省花卉市场小而散的格局。创新交易方式,支持发展花卉电商、直播带货、“直销 + 新型电商 + 现代物流”等营销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运转顺畅的花卉物流体系,让“天府花卉”遍及全国,走向世界。

6、加快物联网、“互联网 +”信息化建设,推进花卉产业智能化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在花卉产业的应用备受瞩目,精准生产成为潮流,加快推进花卉生产智能装备国产化应用,形成适合四川气候和品种特点的高性价比的大棚温室及配套设施设备系统。现代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花卉种植、采摘、包装、运输等流程的全程监控,用传感器实现对花卉温度、湿度、养分等监测,通过采集多个不同种植周期的数据信息,构建花卉智能化精准种植模型、病虫害识别及预警模型、产量及价格预测模型等,提升花卉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互联网 +”技术与平台探索新零售模式,拓展花卉销售商业超市、社群团购、线上电商、订单交易、连锁经营、速递等销售渠道,达到线上引流,赋能线下企业的目的。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动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花卉生产者、经营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使花农、花企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畅销产品。引导更多的单位、企业、个人建立花卉信息网站或网页,并学会运用花卉信息网站,加快信息沟通与交流,推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营销水平。

7、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花卉产业健康发展。花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档升级离不开金融服务,只有充分利用市场资金、金融服务与农户、花企、合作社等对接,才能使产业发展迈上市场化、规范化、可持续化台阶。创新符合花卉产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向花卉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如农行四川分行已与省花卉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约定未来将共同研究花卉行业金融支持策略,成功搭建“乡村振兴天府花木贷”融资平台,积极指导符合准入条件的花企、花农申请“乡村振兴天府花木贷”金融服务,同时农行四川分行承诺未来 5 年向花卉产业提供 100 亿元意向贷款,这将有效缓解花卉产业和花卉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8、加强花卉文化宣传,培育花卉消费市场,拓展花卉产业链,助推花旅融合。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占全世界的 1/3,但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 1/10,消费水平不高已成为阻碍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应通过各类媒体、各种渠道,加大花卉文化和花卉知识的宣传,大力弘扬中国花卉文化,将许多不为人知的已形成的花卉象征理念、欣赏理念、认识理念、审美理念及保健、食用、药用等多种功能价值传播给大众,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和环保意识,提升花卉业的“软实力”,刺激和引导消费,培育消费市场。

挖掘花卉深加工潜力,引进高水平的龙头加工企业,加强玫瑰、蜡梅、梅花、桂花、茉莉、万寿菊等特色花卉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创新开发精油、香精、香水、化妆用品、洗化用品、色素、保鲜花、花茶花饮、鲜花及功能性食品、花卉创意及衍生品等多元化产品,推进花卉产业逐步由观赏向食品、保健、日化、医药等多领域拓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大幅度提高花卉综合效益。

借花造势,以花为媒,挖掘各自特色和亮点,扩展花卉功能价值外延,通过花旅结合、苗旅结合、林苗一体、家庭园艺、花卉博览园、花卉文化体验等业态及产品延伸,将花卉元素与蜀韵、巴蜀文化等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花浪漫小镇、特色民俗文化小镇,多元化赏花基地、网红景点等,开展观光采摘、DIY体验、精油 SPA 芳香保健、特色花餐品鉴、花卉康养等涵盖旅游十二要素的全产业链花卉特色休闲旅游,同时举办各类花事活动、花卉旅游节,打造赏花精品线路,促进花旅融合及衍生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