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正在成都徐徐展开
2024-08-15
来源:成都公园城市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公园城市

成都,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天的赋予,更是后天的培育。一个个新的地标,新的场景,不仅成为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成都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


增厚“绿色家底”

守护绿意“森森”不息

公园城市13

远望成都,群山郁郁葱葱,植被茂密,这里不仅有大熊猫,还有川金丝猴、雪豹、小熊猫等生活在其中,还有高大的乔木、茂密的灌木、五彩斑斓的野花……丰富的动植物,巍峨的高山,共同构成了成都的自然绿色生态屏障。


森林建设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对提升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在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林长制为抓手,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实施“五绿润城”生态示范工程,突出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绿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有力夯实城市绿色生态本底,林长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森林质量得到了改善。

公园城市12

生态本底持续充"植”,数据是最好的佐证——目前,龙泉山累计实现增绿增景28万亩,年均固定二氧化碳121.8万吨、释放氧气88.9万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余万亩。

公园城市11

优秀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成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有高等野生植物资源3139种,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753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鸟类577种,生物种类位居副省级城市前茅。


生物多样不断得以保护的背后,蕴藏着成都对绿水青山的守护,灵活实际地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厚植生态“根脉”

在林海中“绿”里淘“金”


森林不仅是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大自然的天然“粮库”。“绿”中淘“金”,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换绿色发展路径同样重要。

公园城市10

▲“三木药材”之一的厚朴树林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势林业产业,重点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生产,打造以金堂县为核心区域的“油橄榄基地”、以邛崃市为核心区域的“森林蔬菜基地”、以大邑县、都江堰市为核心区域的“森林药材基地”,形成林果饮品、食药用花卉、林下食物、林产调料等多种食用林产品协同发展的“3+N”格局,科学、立体、综合、多维地向森林“要”食物、“要”效益,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园城市9

截至目前,我市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已达7.7万亩,鲜果年产量达1.1万吨,榨油992.5吨,实现产值3.9亿元;木本药材34.17万亩,产量达1.2万吨,木本药材综合产值达8.5亿元;建成现代竹产业基地78万亩,实现年产值27.09亿元。

公园城市8

从“0”开始到“8000+

公园城市“绿网千园”


在如今的公园城市,如果你将视角提升、远离地面,你会发现在星罗棋布的公园之间,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宛如彩练、编织成网。千万条绿道,串联起成都境内的绿地、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让公园城市的“大战略”变成了每个市民可感可及的“小确幸”。

公园城市7

▲蜀佬 摄

规划全长16930公里、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正以每日更新里程的速度不断延伸。截至目前,成都天府绿道总里程已超过800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7%,将绿色成功铺进了市民“家门口”。


作为公园城市,千园之城,并非只是公园数量多,而是消除城市中不同空间的边界,让“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随着公园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其生态价值也不断得到挖掘。环城骑行、龙泉观日、锦江夜游、青龙观鸟......在这里,总能悠然自在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逸巴适。

公园城市6

当下,公园绿道正以“精神快充站”的角色,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城市微旅行的体验:在这个家门口、地铁口就能快速进入的绿色空间里,人们得以从钢筋水泥的现实世界里短暂抽离出来,以悠闲、舒缓的步调触摸自然万物。

公园城市5

生活在其中,绿水逶迤、青山相向的诗意生活,草木繁盛、花鸟为邻的田园风光,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美好体验,人人可感、人人可及。


从森林到城市

处处都有“生态福利”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标志性工程的环城生态区,随着天府绿道不断地把沿线的各类公园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已逐渐成为成都市民最普惠的绿色福祉。

公园城市4

近两年,环城生态区“风吹麦浪”“油菜花海”等话题频频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去年,环城生态区累计完成大春种收6.13万亩、小春种植7.4万亩,丰收景象的背后,蕴藏着成都在生态保护上的智慧。

公园城市3

作为公园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创新结合的成都实践,环城生态区通过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种植管理方式,对水生态系统、原生植被、农田生境等生态要素进行系统修复,提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作物优质、生态高效,吸引更多动物来此栖息繁衍。

公园城市2

在环城生态区内,作物的种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物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动植物种群,为不同种类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在一级绿道上,通过开展农田缓冲带的实施,绿道两侧范围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有效避免水土流失污染绿道,同时也为农作物提供了多样的生物屏障,不仅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也为农作物丰产打下基础。


如今的成都,正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上率先突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成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进一步延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