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从西边的龙门山到东边的川中丘陵,雪山河流、山林湿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也成为邂逅花卉园艺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重要因素。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成都街头红旗迎风飘展,花香扑面而来,也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水田园的自然生态特色
秀美山林、美丽河湖,巴山蜀水秀美安澜,大美天成。
成都平原东侧,南北延绵的龙泉山一片葱茏,这片127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其绿植数量、绿化效果直接关系到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
成都平原西侧,1495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坐落于此。垂直海拔高差超4500米的地形,使其成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除了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还分布着约占大熊猫国家公园85%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与90%的种子植物种类。
山脉之间,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山脉以外,山峦层林尽染,城市有序延伸。成都一直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之路上,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如今的成都,尽显生物多样性之美。
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场花卉、园艺界的盛会“花落”蓉城。世园会选择成都,也会让成都拥有更加良好的自然资源底气,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
丰富多样的公园城市表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在城市格局之变中厚植生态本底,真正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市民解锁了更多公园城市的专属体验。
绿道骑行是成都市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环城生态公园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84公里,一级绿道总长100公里,串联起121个特色生态公园。公园内,还有不少观鸟爱好者,拿着望远镜或摄像机,研究观察鸟的栖居生活环境及鸟和整个生态的关系,乃至生物多样性。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有鸟类超500种,越来越多的鸟儿当“蓉漂”。
生态本底愈加厚实,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今年,成都已完成“金角银边”场景营造点位108个,还将建成各级绿道800公里,其中含“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乡村绿道300公里。2022年元旦,环城生态公园全环贯通,熊猫基地扩建区域实现开园,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
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价值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成都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并圈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
风景如画的兴隆湖畔,一批涵盖电子信息、大数据、旅游文创、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企业的产业集群坐落其中。这里正逐渐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构建高品质生活圈、高质量产业生态圈,走出一条推进绿色崛起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今年6月,《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将达3000亿元。
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营城逻辑,也是市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公园城市带给城市居民的绿色体验与生态价值转化率同比增加。以锦城公园为例,其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预计可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总价值达1万亿元以上。
近年来,成都的花卉园艺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成都市拥有26个花卉苗木专业市场、2000余家花店。建设有全国唯一花木类大宗商品交易所牌照的花木交易所,并建成全国唯一以国际贸易总部区、智慧冷链中转区、跨境产品检验区一体通关服务区集成的国际花木贸易园区。2021年全市花卉苗木产值已达130亿元。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花卉苗木产业进出口园区。
机遇叠加,产业兴旺。2024成都世园会将为花卉园林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城市绿化景观点亮市民幸福美好生活。